艺术区画家创作的反映垃圾问题的写实油画(记者 杨明方摄)黑桥艺术村街头(记者 杨明方摄)黑桥艺术区“1号院”的画家带记者实地察看院墙外面东坝乡后街村的“垃圾山”(记者 杨明方摄)北京“798艺术区”名闻遐迩,与之毗邻的“黑桥艺术区”也备受关注。有人说:798是“前店”,黑桥则是“后厂”――由于这里距离798艺术区不远,房子空间较大而房租相对低廉,吸引了许多艺术创作者来此安营扎寨,渐渐形成“1号院”、“金凤艺术区”等艺术创作聚居区。
近两年,让黑桥村声名远播的,不仅有那里的艺术,还有那里的垃圾。7月17日上午,我们前往黑桥村,目睹了“艺术工厂”被垃圾包围的尴尬景象。
马路上隔空抛杂物我们乘坐973路公交车,过了798艺术区再往前走两三站地,就进入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地界。这里位于环形铁路内侧,毗邻东坝乡后街村。我们在终点站黑桥南站下车往回走,只见马路边上每隔百余米就有一个简易垃圾房。
垃圾房三面用砖砌起来,迎着马路的一边敞开,面积约四五平方米。奇怪的是,这些垃圾房里面垃圾并不多,但垃圾房敞口外却散落着大量垃圾杂物,蚊蝇飞舞,散发阵阵恶臭。一个蹬着三轮车卖豆腐的人路过时,捂着鼻子把一袋垃圾扔到垃圾房外,掉头就往黑桥市场方向去了。更有甚者,一个骑摩托的人居然在垃圾房马路对面,将手中的袋子“隔空”向垃圾房抛了过去。
在村中通往艺术区的三岔路口,并未设立简易垃圾房,但指示牌下却“自然堆积”了大量生活垃圾。不时有人往这里扔倒杂物,让人误以为这里原本就是个“没有围墙的垃圾房”呢。
大门前垃圾无人问顺着马路往东走,马路两边是一排排临时建筑。据说这里原来是黑桥村苗圃,后来村里盖起各种简易房屋对外出租,其中形成规模的有“黑桥苗圃艺术区”。
马路两旁的沟渠,原本是用来灌溉苗圃的。现在,有些沟渠已经干涸,甚至被垃圾掩埋了。
有些沟渠中淤积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呈黑灰色,上面飘浮着各种垃圾和团状漂浮物,散发着难闻的气味。烈日炎炎,一路走来,臭水沟和垃圾的腐臭味污染着空气,让人难以忍受,无处躲藏。远远地,褐色砖砌院墙上,一行竖排白色小字“黑桥艺术村C区”映入眼帘,颇有艺术气息。
当我们走到C区门口时,迎面一辆汽车绝尘而去,白色垃圾和着尘土飞舞,一股臭气扑鼻而来。原来,C区门口马路边,就是一个“无人过问”的露天垃圾堆。垃圾山污染地下水这条马路尽头转弯处,就是艺术圈内小有名气的“1号院”。七八年前,村里建起一排排工厂车间式的房屋,打了隔断出租给艺术创作者。
“1号院”里干净整洁,一家一户门口写着编号,有的还在门前很小的空地上种了瓜果蔬菜,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。我们在院内偶遇去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小陈,他很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的工作室兼卧室。
闲谈中,小陈说他搬进来一年了,这个院里住着与他同届的四五个同学。当问及居住环境如何?小陈说,其他的还好,就是水质太差了,用的是村里打的机井水,不仅浑浊,还有一股臭鸡蛋味儿。“连洗脚都嫌脏,更别提饮用了,所以,我们平时都是买矿泉水喝。
”为什么这里的水质如此之差?原来,“1号院”院墙外是一座“垃圾山”。“1号院”老住户画家徐先生告诉我们,院墙外属于东坝乡后街村。
“四五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草地,常有羊群来吃草。”大约从2009年起,不断有人往这里运垃圾,越堆越多,最后变成了垃圾山,“垃圾最多时差不多有三层楼那么高。”媒体呼吁后,朝阳区有关部门表示要进行治理。今年4月1日前后,工程车开进来清运这片垃圾山。
现在,垃圾差不多运走了一半,厨余垃圾也不再往这里堆积了,但仍然留有大量建筑垃圾没人管,“移山”工程成了“半拉子”工程。没奈何垃圾入画来小陈的隔壁住着画家包先生一家。
包先生的爱人栾女士和岳母快人快语:“我们搬来三年多了,由于垃圾污染地下水,水龙头上安装的过滤器一般三个月就必须更换,卸下来能看见滤器里面都是黑褐色的东西。”栾女士说,过滤的水也不能饮用,只能洗涮用,有时使用后还会皮肤发痒,抽水马桶的水箱里也常年漂浮着黑乎乎的东西。画家包先生忍无可忍,便拿起画笔来“维权”。
在他家里,我们看到两幅与垃圾有关的“作品”。一幅前景为垃圾山,后景是中国山水图,意在比照现实凸显传统山水美的冲突。
另一幅是写实手法油画:垃圾山外,一辆列车呼啸而来。垃圾场边上就是环形铁路,不时会有试验列车开过来,于是包先生为这幅油画取名《和谐号》。“相关政府部门承诺4月底解决垃圾山的问题,如今,除了靠近院墙的部分垃圾清运走了,一部分用土掩埋了,不远处还有大量垃圾堆在那里。
现在,院子里除了垃圾的臭味儿比以前少了些,别的没有什么改善,尤其是水源污染方面。”说到这儿,栾女士一脸无奈。(原标题:垃圾包围北京“艺术工厂”墙外垃圾堆成山没人管)。
本文来源:海德体育app官网-www.wua215.com